【“我与《黄山日报》”征文④】万以学:我与黄山日报之缘
编 者 按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,今年5月,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的“黄山日报”将迎来创刊70周年。这一刻,我们感慨万千,既有春华秋实收获的喜悦喜庆,也有面向读者用户的感激感恩,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向往。站在新的起点上,决定从即日起开展“我与《黄山日报》”主题故事征文,一起回首携手走过的难忘岁月,回味那些辛苦快乐的幸福过往,纪念彼此伴跑的风雨征程,抒发共赴未来的豪情壮志。
征文活动至3月底结束。征文以有故事、有细节、生动感人者为佳,也可一事一议,篇幅1500字以内,附资料图片或作者工作生活照若干张。征文优秀作品除黄山日报(新媒体)选登外,将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,届时将授予获奖证书、奖金或物质奖励。来稿请发电子邮件至hsrbzbb@163.com。来稿请注明征文字样。欢迎大家积极参与,踊跃投稿。
我与黄山日报之缘
看到黄山日报“我与黄山日报”主题征文启事,我就想,自己应该写点文字。
我有幸在2009年夏,从铜陵交流到黄山任常务副市长,工作了整四年。虽然我离开黄山多年了,但黄山日报社一直坚持赠我报纸,使我能及时了解黄山各方面动态,尤其是老朋友们的消息,这让我十分感激。报社这种长期坚持、滴水石穿、润物于无声的徽州功夫,也令我十分感慨和感动。
我对报纸一直抱有崇敬的心情。大学毕业后,最想去的就是报社。只是那时工作是组织分配,自己并没有选择机会。所以工作后的头几年,我常给铜陵日报投稿,很喜欢看到自己歪歪扭扭的字变成铅字,甚至十分喜欢新闻纸上的油墨味儿。我总觉得,文字比照片更加可靠一点,它可以帮助人将零星的、感性的、碎片化的东西,整理并固定下来,做点深入和系统化的思考。当然照片真实感强,可以还原一些场景,但那只是帮助人了解,并不能帮助人理解。
回想起来,我在黄山工作期间与黄山日报有两次结缘。
第一次是2011年。那年4月底,市里组织到云南考察,回来正好逢“五一”劳动节放假。因节后市里就要开考察总结会,便趁假日在家整理考察记录时,顺便把考察中与工作关系不大的一些印象也整理出来,最后形成了一篇类似游记的流水账文章——《云南6日记》。节后上班,便送给报社,请他们帮助修改修改。不想时任报社总编辑李跃梅说声好,5月4日就把文章发出来了。行动之快,大大超出我的意料。但对这事,我心里总犯嘀咕,以为并不是文章本身写得如何如何,而是报社偏爱,我有“走后门”之嫌。但藉此事,我知道了黄山日报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本市区域范围之内。因为后来市外不止一位朋友跟我说,看到你写云南的文章了,怎么没写黄山而在帮云南做宣传啊!
第二次则纯然是工作。
那几年,市里正推进建立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。2010年底,我们拿到了财政部、环保部的“出生证”,次年部里便补足了第一笔补偿费用。所以我们整个2011年都在进行工作探索,一方面努力将钱花好,另一方面,更为重要的是想将这项工作往更高层次推进,即争取在国家层面通过“新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”。当时国家为贯彻决策的民主化、科学化,规定凡需提交国务院研究决定的,都要进行第三方决策咨询。为此,国家发改委委托了中咨公司来黄进行补充调研。中咨公司对国家投资建设决策影响巨大,其组织的调研专家,都来自全国各地、各行业,视野、视角很宽很广,专业能力都特强。我对他们下来调研很紧张,我知道国内有些项目,因为这个环节不顺利,滋生出许多枝蔓。
我想专家们都见多识广,但他们下来时间有限,而且通常听汇报听得多,换个角度帮助他们了解黄山情况,或许更有益更有效。所以从2012年春节开始,我就做准备,将黄山一年多来的生态补偿试点工作进行梳理,将不方便写或写不进汇报材料里的相关内容,吭哧吭哧,写了篇通讯不像通讯、论文不像论文、调研报告不像调研报告的文章——《以特别之力 解特殊命题 走特色之路——写在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一周年》,全文长达7000余字。我照例拿给了黄山日报,请李跃梅老总支持,并安排好时间卡点发表。她并不畏难立即表态,说没问题。因为调研组来黄时间变动两次,所以报纸发表时间也两次推迟。直到4月17日,卡在调研组到达黄山的那天,黄山日报用整整一个版发了这篇文章。我的小心思是,确保专家们入住宾馆房间后,习惯性地翻阅当天地方报纸时,第一时间就能看到。
果不其然,专家们注意到了。当时调研组组长是中咨公司社会部的胡元明主任。他水平极高,心里面明镜似的。他半开玩笑地说,你给我们打预防针啊。还有个小插曲,送进宾馆房间的报纸,有的被专家们留下了,但有的翻阅后,顺手搁桌子上,第二天宾馆清理房间时就被收走了,换上了新报纸。待一周多时间的调研结束,有的专家想起我的文章,又来询问寻找。我问李总可否帮助找找。她还是快人快语,说马上找,若找不到,就在次日凌晨开印当日报纸时,专门再印几十份17日的报纸,确保让专家们人手一份带走。
这么多年,我经手过那么多行政事务,都随风飘过了,但黄山日报发的文章倒留了下来。后来,我出了本书——《如此美好》,将上述两篇文章都收了进去。后来,还有人检索到,从工作角度,关于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那篇文章,是该“生态补偿”主题的全国首篇。
与黄山日报的结缘,虽然次数少、时间短,但正如“征文启事”所说,对我而言,至今它们“依然散发着记忆的温暖”。衷心祝愿,黄山日报在黄山市委的领导下,越办越好!
推荐阅读黟县14个项目集中签约!单个项目最大投资30亿元
【“我与《黄山日报》”征文③】人生的渡船
【奋战首季度 实现开门红】徽州区企业开启“拼抢”模式
嘘,别惊扰到它!“国宝”中华秋沙鸭再度现身新安江